undefined

(圖:出自蝦皮官網“關於我們”)

在講騰訊與阿里巴巴之前,先縮小在台灣的三大電商平台(奇摩、Pchome、蝦皮)。

這三大電商都有著自己的封閉平台(奇摩購物中心、蝦皮24小時購物、Pchome購物),以及半開放式的進駐商家(奇摩超級商城、蝦皮商城、PChome 商店街),此外還有完全開放的拍賣平台(奇摩拍賣、蝦皮拍賣、露天拍賣與pchome個人賣場)。

在近年的惡戰之中,可以看到蝦皮持續"補貼運費",而pchome嚐試跟進,奇摩與露天則沒有動作。

一直到最近,奇摩拍賣打破沉默,成為首個回饋line point的拍賣平台,然而,蝦皮拍賣並不跟進,這要從幾個角度說起。

 

台灣的角色

蝦皮不跟進的最大理由是:蝦皮把台灣當試驗場。

台灣人口不到3千萬,無法滿足蝦皮的野心,然而蝦皮卻大舉補貼,並非想要用"帶路雞"的概念來攬客,而是他們一開始就沒想在台灣賺。

蝦皮在台灣努力坐大,是因為他們等著在東南亞市場的發酵。

 

蝦皮看中台灣什麼

一個外地電商平台要快速進駐本地市場,會有幾個要件,包括(但不限於)在原發展地的名聲(評價)、對本地市場的掌握度、原發展地的輸出能力。

>在外地的名聲響亮、評價優良,才能驅動本地商家進駐。

>對本地市場的掌握度,直接影響了商品佈局,以及消費者是否覺得品項豐富實用;若品項足夠,看來蓬勃發展,同時也會激起本地商家的參戰意願(畢竟每個人都怕被電商潮流拋棄)。台灣本地消費量雖然不能滿足蝦皮,但台灣在東南亞、中國的商品輸出仍有指標性,台灣經驗幾乎可以直接複製貼上。

>原發展地的輸出能力強,可以快速洗腦本地人。例如好萊塢文化輸出能力強、韓流偶像強,就帶動美國韓國的商品銷售。台灣不僅具有銷售上的指標性,還有著眾多物美價廉的原廠商品、吃苦耐勞的賣家,都可以幫蝦皮攻進東南亞。

所以做著做著,蝦皮的狐狸尾巴也慢慢露出來,出現了像這樣的新聞:蝦皮攜手台灣賣家攻東南亞跨境商機

 

電商平台的發展目標

可能有些人會覺得這樣很好啊!幫助台灣賣東西啊!

但是呢,其實電商平台這種東西長遠來看,只要不是本地商家,那麼對台灣必然沒有幫助。

為什麼呢?

因為通常像蝦皮這種先開放後封閉的電商平台,在發展上會有幾個SOP:

第1階段:補貼賣家,吸引消費者

第2階段:消費者多了,更多拍賣賣家也聞風而來

第3階段:電商平台主推出自己的商城,主動邀約業績好的商家進駐,這階段商家百花齊開,看似對台灣有幫助。不過他們在這階段的高銷售成績並不是電商平台在意的,電商平台主只想知道台灣人喜歡買什麼。

第4階段:收回短尾商品(主流),短尾商品要留給自己賣,同時主打假一賠二,讓消費者覺得應該多花一點小錢買真品保障。

美國的Amazon就是靠這一招打天下,不要看它有拍賣、有商店街、有自己的商城,實際上在北美1個季度就能銷售23億美元,在這23億美元之中,靠獨佔短尾商品(附帶真品保障)官方購物商城竟就吃掉了Amazon全網利潤中的八成。

當然,剩下的奇奇怪怪的長尾(冷門)商品賣家還是可以賣,不過也乏人問津。

第5階段:拍賣開始傳出假貨消息,比拍賣稍貴的商店街竟然也出現假貨消息,還有一些消息認為只剩下電商平台自己經營的商品才是可信的

到這階段,大部分的銷量已經集中到平台主自己身上去了,由於有龐大的買氣也能稍微壓低價格,消費者莫不覺得自己多花一點小錢買正品很划算,完全忘記拍賣裡面也有正派經營的經銷商。

(當然,除了一些賣家真的會去進假貨之外,說平台主沒有去操作釋放任何消息,這我是不信的。)

到了最後,賺錢的東西都是外地電商主的事,本地只能賣沒有利潤的東西,因此我說長遠來看,對本地利少弊多。

 

以效率為前提的交叉補貼

眾所皆知蝦皮一大來源是新加坡中資。

蝦皮想盡辦法要坐大,顯示出台灣在東南亞與中國具有指標性,在台灣大賣的東西在其他地方也容易賣得好,且台灣經商環境友善,對外資限制又少,成了實驗主場。

由於台灣對蝦皮而言僅是實驗場,因此蝦皮對台灣的政策是採"有效率的競爭"而非"要賺錢"。這一點可以從他們的運費補貼觀察得知。

在蝦皮開啟便利商店通路後,蝦皮補貼運費大概每件需要補貼15-30元,而蝦皮在賣家身上拿到的金額只有是1.5%,最高149元(刷卡費抽成另計)。

理論上當補貼門檻是滿299元時,如果要平衡收支,或是作為帶路雞,至少也要不能虧損太多才行。

>收支想平衡時,至少1千元消費的情況下,免運才能保證不賠。

>免運當作帶路雞時,在滿5百元時免運,還有機會靠短尾商品賺回來;便利商店則最好是350元以上。

以上兩種方法也是台灣廠商目前盛行的。例如最早的台灣網購商城博客來就是以699元免運;到店取貨350免運。

但蝦皮呢?

蝦皮初期直接0元免運,如今則是299元免運。(姑且不論所謂一個月4次限額的背後意義)

因為蝦皮沒打算在台灣賺,只是想知道台灣人買什麼,並且在台灣建立品牌,因此他們的補貼標準不是收支平衡,而是"打趴"想像中的主要競爭者──Pchome。

只要Pchome商店行沒有推出免運加碼(現在的階梯式補貼標準中299元補貼15元),蝦皮就沒有需要改變補貼的方式。

但每當Pchome一加碼,蝦皮就會推限時0元運費。

蝦皮為了與pchome競爭不擇手段,只想先搶走所有客人,收集資訊,同時搞垮pchome,把原本在pchome的所有商家挖到自己商城,讓消費者更傾向留在蝦皮。這也是為什麼pchome個人賣場曾推出搬家服務(只要賣家設定好,蝦皮上的資訊可以馬上移植),就是為了避免商家都擠到蝦皮去。

在這場搶商家的大賽中,蝦皮因為操作簡單(操作單一化)以及信用卡3D認證(pchome少了3D認證使一些商家被盗刷者騙),因此將pchome遠遠拋在後頭。

 

蝦皮加入中資之後

東南亞與中國才是蝦皮的目標,蝦皮大量補貼的作法,也往中國方便延燒過去。

(蝦皮也想挾中國賣家進攻東南亞甚至反攻美日)

為了搶流量、搶中國商家,又是一次大陣仗的長期補貼。

大把來自中國的銀彈將整個台灣供應鏈洗得只剩中國貨,整個蝦皮都是中國貨,失去了拍賣的多樣性。不斷比價的結果就是劣幣驅逐良幣,台商貨品與韓貨都因為價格而被消費者拋棄了。

一些不喜歡淘寶的消費者傻傻以為蝦皮是台灣人去批貨,但實際上現在出現了大量的中國賣家,不管買淘寶還是蝦皮,都是在跟中國商人買淘寶貨。

 

line購物上的回饋是否跟進?

前面看完了,你會有個模模糊糊的印象。

是的,統整起來,答案就是line購物上奇摩拍賣發起的回饋戰,蝦皮一點也沒必要跟進。

因為蝦皮在打一場有效率的制霸戰爭,而不是要獲利。

補貼運費就已經有足夠的效率了,人家希望的是消費者進商城,現在早過了搶商家的時期,現在蝦皮哪需要消費者來買拍賣?

更別提人家現在的主戰場是中國。

 

奇摩拍賣怎麼突然願意補貼了

很多人心中會覺得"拍賣"不補貼是因為成交對於電商平台主虧多賺少,但這只說對了一半。

這幾年的戰役下來,對pchome來說真是無比慘烈,他們跟蝦皮不同,台灣是他們的主要獲利來源,卻因為蝦皮的試驗政策而長年虧損;奇摩拍賣更慘,奇摩超級商城與購物中心一直強打,但奇摩拍賣卻被消失了。

朋友說奇摩拍賣是因為被消失的危機感才出來回饋搶客。

當然,有危機感這絕對是理由。

不過讓我們想得更深一點:為什麼奇摩拍賣安靜這麼久?

記得我曾經寫過一篇文章:line point收集攻略,裡面就有提到這些搜尋比價網站是為了流量紅利而生。

奇摩拍賣就跟蝦皮拍賣一樣,只是平台主拿來爭取流量紅利及商家進駐的工具。

奇摩拍賣安靜這麼久,代表平台主根本不重視它的發展

也由於奇摩不仰賴拍賣手續費的收入,因此拍賣手續費相對收得高,完全不給優惠空間,也不在乎它的手續費是所有電商平台中最高的。

奇摩起步得早,早就擺脫了收集資訊的時代,他們的進貨資訊已經由拍賣轉至超級商城了,既然光是超級商城就能讓他們得到足夠資訊、分析消費者想買什麼,因此拍賣早就被當成棄子在經營。

重新推廣奇摩拍賣,恰正代表超級商城出現了危機。

奇摩購物中心較為昂貴是眾所皆知的事,購物中心也學會要集中賣高等商品,例如airpods,這種人人怕仿冒的東西。

由於現代人喜歡刷卡集點,購物中心也會賣規格落後的便宜電腦,打著同型號但詳細配件卻有所出入,但是這些高單價的東西,相較於現場消費不能刷卡,很多人也會上購物中心買,或是商城旗鑑館。總歸一句,只要怕仿冒的長銷熱銷品,購物中心一定自己賣。

但是當購物中心囤貨變多、銷量難以預估時,很容易可以知道是超級商城的消費資訊分析結果不客觀了。

而超級商城的資訊會偏頗,自然是因為商家分佈偏頗。

換言之,蝦皮商城搶著pchome的商家,搶著搶著,搶到了奇摩的商家,奇摩的商家佈局平衡起了變化,導致供貨偏頗,高庫存低銷量,搞不清楚市場了。

奇摩只好再推出拍賣回饋點數。人家現階段是對消費者優惠沒錯,但他們想吸引的可不是消費者,而是商家。

只要奇摩繼續失衡下去,就算看到運費補貼也不足為奇了。

至於蝦皮?

一個主力戰場根本不在台灣的平台,他想怎麼做就怎麼做。

要是pchome一開始殺到東南亞跟蝦皮互歐,蝦皮還可能會立刻停止台灣的瘋狂補貼,但現在pchome都傷痕累累了,還有人能救台灣電商嗎?

 

最後,騰訊和阿里巴巴又怎麼了

騰訊的佈局不得不說非常長遠。

蝦皮的母公司SEA成功在美國掛牌,明寫了中國騰訊持有39.7%股權。

在中國與騰訊打對台的唯一對手即是阿里巴巴,而淘寶隸屬於阿里巴巴。

騰訊並不是沒有經營過拍賣平台,但是2005年時成立的拍拍網最後並不成功。

相對於那時,這次為了打阿里巴巴而投資蝦皮,所獲得的成功是空前的。

騰訊為了與淘寶、天貓抗衡,不僅創建了自己的網購平台QQ商城和拍拍網,還投資了其他電商,但是始終無法做好電商購物。這一次從台灣與新加坡下手,終於成為一個有影響力的電商了。

有趣的是,中國人和台灣人的做生意習慣很不同,蝦皮大幅度的補貼了中國商人,淘寶卻沒有被競爭排濟掉。

由於中國人很團結(或是奸詐),因此儘管蝦皮中國(騰訊)大量的補貼,且蝦皮中國(騰訊)到蝦皮台灣的運費遠遠低於淘寶,但中國商人並不會搶低價競爭,而是繼續依照淘寶含運價賣。

意思就是,明明蝦皮中國(騰訊)補貼了所有的國際運費,但是蝦皮上的中國商人,還是會跟買家收國際運費喔! 多賺一筆。

更有趣的是,這反而打亂了蝦皮中國(騰訊)的佈局。

當蝦皮中國(騰訊)的賣家為了白白賺進這一大筆國際運費的同時,中國商家多了,理論上蝦皮中國(騰訊)就會吸引進更多中國買家,然而──

完全沒有

    完全沒有

        完全沒有

因為淘寶賣價不包含那些"國際運費",淘寶還是原本的低價,所以中國人還是去淘寶買。

可以看到蝦皮中國(騰訊)為了衝流量做的犧牲完全不起效用,不知道他們會如何因應。

 

小事情日記IG〈每一件幸運小事〉

pic2.png pic2.png

Follow Lucky Little things

 

arrow
arrow

    小事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