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人問我,花旗推Prestige卡時,透過客服預訂不僅可以拿到hotels.com的低房價,還買4晚退1晚平均房價,好划算啊!好便宜,銀行端為什麼願意推這麼優惠的服務?
我覺得這問題很有趣,就想起自己透過花旗訂房的經驗。
其實很簡單,prestige卡也不過就是把所有客人訂hotels.com集的印花收集起來,轉送給訂房客人,同時高報每晚房價(但又低於市場總價),銀行不僅不會賠錢,還會賺錢。
我的訂房經驗
花旗當時設計(星展沿用)的制度是每次退房與下次入住需間隔7天,這樣算起來就是4+7=11,也就是每隔10晚才准送出1晚的意思
而我的經驗是銀行透過hotels.com訂房,再從信用卡收取房價,其實銀行報的價格並不便宜,比hotels.com的最便宜房價貴了幾%,但是他們也提供房型升等、延後入住的VIP待遇,我一開始還覺得一定是他們與訂房業者間的特規房型,覺得自己訂的並非一般方案,而是專案房型。
不過後來我發現是我誤會了。
銀行端並不是自己提供高級房型,而是hotels.com針對集30個以上的印花的訂房人,都會有這樣的優惠待遇。
換言之,銀行端訂的仍是基本房型,出錢禮遇信用卡客的其實是hotels.com,不是銀行。
首先,我記得當時被報高的4晚總價是15000元,市場最低價則是12000元,透過銀行訂房總計被貴了3千元
由於我盤算著銀行端會退還一晚均價(也就是3750元),這樣一來一往,4晚總房價是11250元,仍舊比自行訂房便宜了750元,即便考慮到信用卡海外回饋的損失,還是較划算,因此我就同意訂下去了。
但根據當時客服的誠實回覆,客服其實也是透過hotels.com訂房,因此我去查了當時hotels.com的房價,在hotels.com的4晚總房價是12200元。
別忘了銀行這時還可以去申請hotels.com最低房價保證。
這樣算起來,銀行在完成最低房價保證申請流程後,無論如何一定會拿到市場最低價
在我的案例裡,銀行拿到了3000元的差價,並收集到4枚均價3000元的印花(每一枚價值300元),而我則少付了750元。
由於銀行端待退我3750元,不仔細算的話,還以為銀行是拿現金750元去換印花,把流動性高的現金資產,折價轉換成流動性超低的短效期印花。
正常人都不會拿750元去換價值300元印花,對吧?
再加上我當時只需要訂4晚而非10晚,我實在沒興趣去零星的收集印花還有三個原因:
1.印花有一年時效,天曉得我下一次訂房是何時?要用印花來幫人訂房賺回差價,對於我而言又過於麻煩
2.可兌換的住宿有所限制
3.印花價值並不是無上限,旅客不能用均價3000元的印花去兌換4000元的房晚(須支付差價),若訂了低於印花價值的房晚又只能認賠,可說是綁架了我下次訂房的價格。
像我這種嫌麻煩的人,大概就是銀行所想擊中的目標客群(會辦年費卡的客人,多數也是屬於這種嫌麻煩的人)。
相對的,會計算印花價值的客人自然也不會透過這個服務訂房,銀行端也就輕鬆的過濾掉了這些會造成銀行支出增加的常旅客,只剩下我這種對收集印花興趣不大的旅客。
利用保險集團的概念操作出來的金雞母
只能說,花旗不愧是保險服務大咖,能想出這個奇招來賺錢。
因為使用這個服務的客人並非只有我,以個體來看,這好像是我佔了銀行便宜,實際上是銀行佔了旅客們便宜。
如果將花旗當時的發卡量270萬人之中,抽出5%的prestige卡客,再從中計算如有1%的客人會使用這個服務,那就是1300人。
(1)銀行獲贈572房晚,需退給卡客約43萬元
當1300位客人各訂4晚,總計訂了5200晚,hotels.com會給予5200+520個印花(兌換入住也會收到印花),可用來兌換520+52=572個免費房晚
銀行將hotels.com贈送的房晚拿來為其中572位訂第4晚,這572位的訂房費用銀行只需支付3晚費用,即12000元,由於卡客最後實際支付的費用為11250元,因此銀行須負擔其中的差價共計42萬9千元,退款給這572位。
(2)印花分級
就我來看,銀行與hotels.com當然會有合作契約。
旅客的印花均價也會拆為數個費用區間,例如同時擁有從1000元均價到n千元均價的房晚數
要是上面572位旅客中,有人要住超過印花價格(3000元)的房間,一個晚上要價5千,就將其歸類到5千均價的房晚區間,把差價納入報價。旅客能接受就訂,不接受就拉倒。
若有人要住低於印花價格的房間,就調降到相應的房晚區間,把損失的印花價格納入報價。旅客能接受就訂,不接受就拉倒。
(3)用差價處理剩下的728位客人
假若其他人的經驗也與我類似時,銀行端總計會從1300位客人收取到390萬元的差價,用以退給728位客人,總計退還3750*728=273萬
因此銀行端不僅沒賠錢,還能賺入117萬元。
因此其實這是一樁銀行端反而能賺錢的生意,自然也就不意外星展會繼續延續買4退1政策。
價格怎麼訂?看客人對價格的敏感度
價格的訂定大概是透過電腦動態計算來的。
因為訂房客人對價格的接受度,差不多可以從信用卡刷卡紀錄看出,再加上稍微計算就能知道總體房價可以報高的幅度約為16-17%,就絕對可以打平整體花費,剩下多報的溢價都是賺的。
對於會收集印花的低價旅客,肯定覺得自行收集印花划算多了;而對於飯店常旅客而言,訂飯店必訂官網,肯定不會使用這個服務。
也因此有人說,有在玩常旅的人根本用不到這個服務。
只有像我這種要盤不盤的低頻度旅客,才會使用這樣的服務。
畢竟像我這種中間消費的客人,嫌麻煩如我,比起集10個不確定的印花,更傾向於直接退款。即使報價到15000元(25%溢價),只要比自己訂的價格低,我都可以接受。
因此,在向銀行訂房時,按照每位卡客的消費習慣,報上溢價17%~20+%的費用,就能創造一個雙贏局面:我少付了一點錢,銀行則賺取總體差價。
其中銀行又贏得多了一點,畢竟退到信用卡後,還是要刷卡用掉,保證了手續費收入。
這就跟保險的概念一樣,大家都繳費後再拿來支付其中部分客人的出險。
真是非常聰明,是吧?